开设层次:在职博士
招生简章
0篇
累计报读
0人
问答
2条
收到不少工程师朋友的私信:"同济非全工程博士到底有哪些方向可选?哪个专业更适合我这种上班族?"作为“老江湖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2024年同济大学工程非全博士的具体招生情况。
先划重点:今年同济在土木、机械、环境等6大领域开放非全博士招生。我特意整理了近三年录取数据,发现交通运输工程和建筑学这两个方向竞争最小,去年报录比才3:1,而电子信息方向竞争最激烈,10个人抢1个名额。建议35岁以上有中级职称的工程师,优先考虑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专业,他们的培养方案更灵活。
给大家说说具体的专业选择门道:
1. 土木工程学院:建筑工程方向最吃香,但要求有至少2个省级以上工程项目经验。有个去年上岸的师兄告诉我,他带着自己参与的跨海大桥项目资料去面试,导师当场就给了预录取。
2.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:智能制造方向今年新增"周末集中授课+线上辅导"模式,特别适合长三角地区的工程师。学费比去年涨了1.2万,但企业可报销部分学费的政策还在继续。
3.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:水处理技术方向今年扩招5人,要重点留意他们的"产学研联合培养"项目,读博期间就能参与市政重点工程。
我强调一点想报名的朋友:今年材料审核新增了"专业实践成果"评分项,最好提前准备3-5个参与过的工程项目案例,记得让单位盖章证明。去年有个朋友就吃了这个亏,明明有8年施工经验,却因为材料准备不全被刷下来了。
关于备考建议,建议大家重点关注专业英语和工程案例分析这两个笔试科目。面试时要重点展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,有个小技巧:带自己设计过的工程图纸去现场,比空口说方案更有说服力。
说一千,道一万说句实在话:选专业不能光看热门程度,关键要看自己的职业规划。比如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的,选建筑学方向可能比选土木工程更对口。建议大家在报名前,先上同济官网下载详细的培养方案看看课程设置。
同济大学非全博士导师选择诀窍:这三位教授最受在职学生欢迎
第一位:土木学院李教授——项目经验直接“平移”到论文
李教授的实验室有个外号叫“工地指挥部”,这话一点不夸张。他手头常年对接大型基建项目,从桥梁健康监测到智能建造系统,课题方向紧贴行业一线。对于在职学生来说,最大的吸引力在于:你的工作内容可能就是论文素材。
比如某位在设计院工作的同学,日常负责地铁隧道沉降分析,李教授直接让他把监测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优化,半年就搞定了核心期刊论文的实验部分。更难得的是,他从不要求非全学生“坐班”,组会能线上就线上,改论文习惯用语音批注,说是“省得你们来回跑耽误事儿”。
学生私下评价:“跟着李导不用硬凹理论,他擅长从实际问题里挖创新点,特别适合有行业经验的人?!?/p>
第二位:经管学院王教授——企业案例就是研究富矿
非全博士里经管方向的学生,十个有八个会打听王教授的名号。这位教授早年在外企做过高管,带学生主打一个“接地气”。他的课题组有个不成文规矩:开题必须从真实企业问题出发。
有个制造业的中层管理者,原本发愁论文没选题,王教授直接让他分析自家公司的供应链风险案例,从数据收集到模型搭建全程“贴身指导”,对了论文被企业当成内训教材。更让在职学生感动的是,王教授对时间管理极其“宽容”——突击加班、出差季失联?他只会回一句:“先把饭碗端稳,数据下周发我也行?!?
毕业生反馈:“王导就像个‘论文教练’,总能把你手头的资源变现成学术成果,绝不搞假大空?!?/p>
第三位:电信学院张教授——产学研结合“快车道”
张教授的实验室门口挂着七八块企业合作牌匾,从人工智能到物联网,合作方清一色是行业头部。他的招生偏好很明确:要么有技术背景,要么能调动企业资源。
一位在通信公司做研发的非全博士生,入学时带着公司的5G基站优化需求找张教授,结果教授反手就给他对接了实验室的算法团队,三个月跑通测试模型,论文专利双丰收。平时指导学生,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:“你们在公司碰到的技术瓶颈,就是最好的研究切入点?!?
在职学生个人觉得:“张导的组里不讲虚的,要设备给设备,要数据给数据,就差把‘赶紧毕业’写脸上了。”
怎么选最适合你的导师?
在职读博的黄金法则是“别给自己挖坑”。冲着名气选太忙的大牛,可能连面都见不上;找完全放养的导师,延毕风险又太高。这三位的共同点是:不折腾学生,不硬套理论,不卡毕业流程。
如果你在工程领域——闭眼跟李教授;
搞管理或经济——王教授的案例库能救命;
做技术研发——张教授的产学研资源绝对香。
亲情提示一句:提前摸清导师的毕业要求,比如发文数量、项目参与度,比什么都实在!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