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设层次:在职博士
招生简章
0篇
累计报读
0人
问答
3条
接到很多读者私信问,"山东财经大学在职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?"作为带过三届在职博士班的“老江湖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。
先说最基本的,别被招生简章上的"宽松条件"忽悠了。虽然官网上写着"本科毕业满6年",但去年我们系实际录取的37人中,35个都是硕士学历。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,现在内卷得厉害,没个像样的科研成果或者省部级奖项,初审环节真的很难过关。
材料准备最容易踩三个坑,一是推荐信随便找熟人签字,结果被查出推荐人资质不符;二是研究计划书复制网上的模板,查重率直接飙到40%;三是工作证明开得太笼统,没体现具体工作内容与报考专业的相关性。去年有个银行行长就栽在这上面,初审直接被刷。
上课安排比想象中折腾。虽然说是弹性学制,但核心课程必须到舜耕校区面授。上学期有个青岛的学员,每周五下班赶高铁来济南,周日晚再回去,坚持了两个月实在扛不住。建议大家提前规划好时间,特别是外地考生要做好每周通勤的准备。
最关键的论文环节,给大家划三个重点,第一年结束前必须确定导师,千万别等;开题报告至少改五稿再提交;案例分析类选题比纯理论选题通过率高23%。去年毕业的张科长就是靠"县域农商行数字化转型"的实操案例,不仅顺利毕业,成果还被总行采纳推广。
关于学费要特别注意,除了公示的8万/3年,还要预留3-5万调研经费。有个学员去年做全省开发区调研,光差旅费就花了2万多。不过好消息是,学校现在和16家单位建立了联合培养基地,能省不少调研成本。
山东财经大学在职博士毕业难度大吗?
一、课程不“水” 但讲究方法
山财作为省属重点财经院校,对博士生的学术要求一直很扎实。在职博士和全日制一样,必修的核心课程比如高级经济学、计量方法、专业前沿课等,都得按学分修满。很多课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,对上班族来说,每周往返学校确实是个体力活。不过教授们普遍比较体谅在职生的实际情况,课程内容更偏向实践应用,作业和考试也不会故意“卡人”。关键是自己得把零碎时间利用好,比如通勤路上看文献、午休时间整理笔记,慢慢就跟上节奏了。
二、论文这道坎 得提前准备
毕业最大的难关还是论文。山财要求博士生在申请答辩前,至少要在CSSCI或同等级别的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。这个标准对在职的同学来说确实有压力。特别是金融、会计这些热门学科,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长,竞争激烈。很多“老江湖”建议,入学第一年就要确定研究方向,主动找导师沟通选题。比如有个校友做的是“数字经济下的税收政策”,导师直接把他推荐到省税务局的调研项目,既积累了数据,又找到了创新点,对了论文发得比较顺利。
三、时间管理才是真功夫
见过不少同学卡在说一千,道一万一年延毕,问题往往出在时间规划上。有个银行高管的例子特别典型,前两年觉得工作忙,总想着“过阵子再弄论文”,结果第三年突然接了个大项目,彻底没时间写论文。后来他调整策略,每天雷打不动抽两小时做研究,把出差的高铁时间、会议间隙全用来看资料,硬是按时毕了业。所以说,在职读博最怕的就是“等有空”,必须把学习任务拆解到每周甚至每天。
四、导师和学校能帮多大忙?
山财的博士生导师团队在财经领域确实有分量,特别是产业经济、金融工程这些优势学科。很多导师手头有横向课题,在职生如果能参与进去,既能解决实际问题,又能积累研究素材。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也很全,Wind、同花顺这些商用平台都能用?;褂懈鲆胃@Ю锊亓曰ⅲ癫普?、国企、金融机构的中层干部很多,平时小组讨论经常能碰出火花。
五、“老江湖”的大实话
跟几位毕业的校友聊过,他们的共同感受是,难,但没传说中那么可怕。有个在国企做财务总监的师姐说,她写毕业论文时正好赶上公司上市,每天凌晨四点起来改论文,三个月瘦了八斤。不过她也提到,导师知道她的情况后,主动帮忙调整了论文框架,把公司实际案例作为分析样本,反而写出了特色。现在她的论文还被学院当作示范模板。
说到底,山财在职博士的难度主要看个人的决心和执行力。课程强度比全日制宽松些,但论文标准绝不打折。好在学校对在职生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,在开题、中期考核这些环节会给予针对性指导。只要踏踏实实按进度推进,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资源,毕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。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