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不少工程师朋友的私信,"在深圳工作5年了,想读机械工程在职博士,怎么选才不踩雷?"作为“懂行的人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点实在的。
深圳目前有3所院??杌道嘣谥安┦?,都是实打实能拿双证的。头一家当属深圳大学机电学院,他们去年新开的智能装备方向特别火,学费13.8万全程,每月集中授课4天。重点是什么?他们的实验室和比亚迪、大疆都有合作项目,做毕业设计可以直接对接企业资源。
第二家是南方科技大学机械系,学费确实贵些要18万,但人家师资阵容强哈。去年招的15个在职博士里,有7个都是华为、腾讯的研发主管。不过要注意他们的英语要求,必须提供2年内雅思6.5或托福90的成绩,这个门槛卡了不少人。
第三所是清华深圳研究院,虽然本部在北京,但在深圳有专门的在职博士培养基地?;捣较蚍种悄苤圃旌途芤瞧髁礁鱿阜?,学费分三年交,每年6.2万。这里有个坑要提醒,他们要求前两年必须修完32学分,意味着每周至少要有3个晚上上课,经常出差的慎选。
说到费用,除了学费还要算这些隐形开支,
1. 实验材料费,做课题平均要自掏腰包2-3万
2. 交通费,跨区上课每月油费800打底
3. 论文指导费,校外导师通常另收1-2万
4. 住宿费,需要住校的每月多花1500
去年我同事一姐妹就吃过亏,选了家承诺"包论文通过"的机构,结果多花了8万冤枉钱。这里教大家三招“躲雷”,
①看招生简章是否注明"非定向就业"
②查学校官网导师名单是否与宣传一致
③要确认毕业证书编号能在学信网查到
现在很多机构打着"免考入学"的旗号招生,其实正规院校都要参加统考。像深大的机械工程博士,去年报录比是7:1,专业课考试重点考机械设计基础和自动控制原理两门,建议提前6个月准备。
对了说句大实话,如果工作经常加班到晚上9点后的,真心不建议现在读博。我当年读的时候,连续3个月凌晨1点还在改仿真模型,第二天照样要准时上班。但熬过来之后,工资确实从25k涨到了38k,参与的项目级别也明显高了。
机械工程在职博士的论文要求有多严格?
一、学术标准不含糊,对标全日制
别以为在职就能蒙混过关。国内重点高校的机械工程在职博士,论文要求和全日制是同一套标准。比如某985高校的评审细则里明确写着,"在职博士论文须体现与全日制等同的学术创新性"。去年某车企工程师提交的论文因为理论深度不够,直接被导师打回重做,前后折腾了两年多。
二、时间管理才是真考验
一边上班一边搞科研有多难?搞过的人都懂。某研究院的刘工为了测机床振动数据,连续三个月下班后泡在实验室,对了靠公司特批的"科研假"才赶上进度。导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,"论文进度表不是摆设,每周必须交进展报告。"
三、创新性要求实打实
"机械臂路径优化这种题目十年前就做烂了,你现在交这个?"这是某高校答辩现场的真实对话。现在要求必须结合前沿技术,比如把数字孪生引入生产线改造,或者用AI算法优化传统动力系统。有位在航天院所工作的博士,硬是把卫星装配误差从0.05mm降到了0.01mm,这才通过盲审。
四、数据要经得起扒皮
工业现场的数据可不是实验室能比的。某重工集团的张总工,论文里的试验数据被专家发现少了温度变量,差点被认定学术不端。现在学校都上马了数据追溯系统,连设备传感器的校准记录都要查。
五、评审环节玩真的
双盲审制度下,碰到较真的专家是常事。去年有篇关于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的论文,被匿名评审揪出"未考虑刀具磨损原因",直接给了不合格。答辩现场更像专家"群殴会",五位评委轮番追问技术细节,有个搞汽车变速箱的博士被问得衬衫都湿透了。
说到底,这个严格劲儿对行业是好事。去年某高校清理了12篇不达标的机械工程博士论文,反倒让企业更愿意送骨干来深造。毕竟能扛住这种锤炼的,都是实打实的技术硬手。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