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很多咨询私信:"老师,我35岁还能读在职博士吗?""外地户口能报北京院校吗?"今天我就用10年招生经验,给大家说说明年北京在职博士的真实报考门槛。注意了,下面这六类人可能要提前准备材料,否则报名都过不了初审!
第一类:年龄超38岁的职场人
北京985高校现在基本都有隐形年龄线。像某理工类院校去年实际录取平均年龄34.2岁,超38岁要交特殊说明材料。建议提前联系导师,准备好工作成果证明。
第二类:只有单证的本科/硕士
这里有个误区:很多双证硕士不知道,部分院校要求本科也必须双证。特别是管理类专业,遇到有位学员自考本科没学位证,结果北大审核没通过。
第三类:社保不满3年的外地户籍
划重点!北京高校现在要求非京籍报考者,必须提供在京连续36个月社保记录。有个学员今年初审被刷,就是因为中间换工作断缴了2个月。
第四类:单位不放档案的体制内人员
事业单位的朋友注意了!人大、北师大等校要求档案必须转入学校。去年有位中学老师因为单位不放人事档案,对了只能改报非全日制项目。
第五类:推荐信不会写的工作党
别小看两封专家推荐信,去年某财经类院校刷掉23%的申请者都是因为这个。记住要找副高以上职称的推荐人,且不能全是自己单位的领导。
第六类:没有核心期刊论文的申请人
现在竞争有多激烈?去年某top2高校收到的申请材料中,78%都有至少1篇核心期刊论文。建议现在开始准备,会议论文和实用新型专利也能加分。
学姐提醒大家,明年各校的预报名系统预计10月份开放,但很多导师9月就开始内部筛选了。建议提前准备好三件套:最新版学历认证报告、近五年工作证明、研究计划书。
北京在职博士导师最反感的5种套磁邮件,你中招了吗?
想考北京高校的在职博士,给导师发邮件“套近乎”是必经的一步。但很多同学辛辛苦苦写的邮件,导师点开三秒就直接点了删除键。今天咱们就唠唠,那些让导师眉头紧皱的套磁邮件到底长啥样。
一、“广撒网式”群发邮件
“尊敬的老师:我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,希望能报考您的博士...”
这种开头模板十个学生八个用,导师一看就知道是群发的。特别是当邮件里连导师姓名、研究方向都没提,直接写“尊敬的老师”时,导师心里早就打上“不用回复”的标签了。
正确姿势:把导师近三年发表的论文翻出来,挑一篇具体文章说感想。比如:“您去年在《XX学报》提出的XX模型,我在工作中尝试应用后发现...”这种细节立马让导师觉得“这孩子是真做了功课”。
二、彩虹屁吹得太离谱
“您是这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”“您的学术成就无人能及”...这种夸张吹捧反而让导师尴尬。尤其是年轻导师看到“泰斗”“大师”这种词,脚趾头能抠出三室一厅。
真实案例:某985副教授收到邮件写着“拜读您震惊学界的开创性成果”,结果他当时刚发了一篇普通核心期刊。后来跟同事吐槽:“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拿诺奖了!”
三、把导师当百度百科
“请问您今年招几个在职博士?”“考试科目有哪些?”“学费多少?”...这些官网上写得清清楚楚的问题还来问,导师会觉得你连最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都没有。
潜台词:导师招的是会主动解决问题的研究者,不是等着“喂饭吃”的学生。与其问这些基础问题,不如我就直接说:“我已查阅过今年招生简章,关于XX条款还有一点疑问...”
四、工作经历写成流水账
“2015-2018年在XX公司当主管,2019年晋升经理...”这种简历式写法最要命。导师关心的是你的业务能力和研究潜力,不是职场晋升史。
加分项:重点突出工作中与科研相关的部分。比如:“在做XX项目时,发现现有理论在实践中的XX局限,这与您XX论文提到的XX问题高度相关...”
五、要完名额就玩消失
有学生九月发邮件表忠心,十一月确认报名后人间蒸发,等笔试前一周才突然出现问重点。这种功利性太强的操作,导师见过一次就不会再信任。
真心话:导师带在职博士最看重持续性和稳定性。哪怕平时三个月汇报一次工作进展,也比考前临时抱佛脚强十倍。
写套磁邮件就像相亲时的第一印象,最怕假大空、没诚意。北京高校的导师们每天收几十封邮件,能让他们停下滑动的手指仔细看的,永远是那些带着具体问题、真实想法的“走心派”。下次敲邮件前,不妨先问自己:如果我是导师,愿意收这样的学生吗?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