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很多在职朋友私信,"澳门和香港都有在职博士项目,到底哪个更适合我?"今天就结合两地最新政策,用大白话给大家掰扯清楚。
先说最实在的学费问题。澳门科技大学的在职博士,三年下来大概18-20万澳门币(约合人民币16-18万),像城市大学更便宜点。香港就贵多了,港大在职博士基本要40万港币起步,不过人家给住宿补贴这点很实在。我认识个在珠海工作的张老师,对了选了澳门大学,他说"每天通勤比住香港酒店划算多了"。
再说说上课时间。澳门高校普遍采用"周末集中授课+寒暑假???,比如澳门理工每月集中三天上课。香港中文大学则要求每周至少两个工作日晚间上课,这对珠三角以外的朋友确实折腾。去年有个深圳的程序员老李,每次上课都得提前请半天假过关,坚持了半年实在扛不住转学了。
申请门槛差异更大。澳门多数学校承认大学英语六级,像澳门科技大学还接受专业成果替代语言成绩。香港八大校清一色要求雅思6.5或托福80,浸会大学去年新增了线上英语测试,但通过率不到40%。建议英语底子薄的朋友重点考虑澳门,特别是人文社科类专业。
毕业要求方面,澳门高校多数只需完成毕业论文,香港高校普遍要求发表1篇SSCI/SCI论文。不过有个例外,香港教育大学的教育博士(EdD)不需要核心期刊发表,这个冷知识很多中介都不会告诉你。
对了给个实用建议,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选香港,看重性价比的选澳门,着急拿学位的看澳门(最快3年),想进高校任教的优先香港。千万别信那些"包毕业"的机构,澳门教育部门去年刚取缔过两家违规中介。
在职博士毕业难?这些“躲雷”秘诀要收好
一、别把“在职”当借口,时间规划要够狠
很多人觉得“在职读博”时间紧张,论文拖延是理所当然的。但现实是,越拖越难毕业。
每天“偷”1小时,早起半小时看文献,午休20分钟整理数据,睡前10分钟记录灵感。碎片时间拼起来,一周能多出大半天。
任务拆到最小单位,比如“本周完成文献综述”改成“每天精读2篇论文,摘录3个观点”。目标越细,越容易坚持。
和领导打好“预防针”,提前沟通读博计划,关键时刻申请调休或减少非紧急工作,大部分人还是支持的。
二、选导师别光看名气,关键看“合不合拍”
导师是毕业路上的关键人物,但很多人踩了这两个坑,
1. 盲目追求“大牛”,学术大咖固然好,但可能根本没时间指导在职生。有位朋友跟了某领域权威,结果一年见面不到3次,全靠自己摸索。
2. 不主动沟通,总觉得导师忙,不敢打扰。其实定期汇报进展(哪怕只是微信发段文字),导师反而会觉得你靠谱。
建议,选导师前打听清楚他的带教风格,最好选有指导在职生经验的,沟通时我就直接说清自己的时间安排。
三、论文选题,宁可“小切口”,别玩“假大空”
在职博士最大的优势是什么?行业一线经验!千万别浪费这个资源。
案例,某企业高管读博时,直接研究自家公司的管理问题。数据现成、案例鲜活,论文写得顺,还帮公司解决了实际痛点。
避雷,避开纯理论型选题(比如“数字经济宏观研究”),这类题目需要大量学术沉淀,在职生耗不起。
记住,答辩委员会最喜欢“接地气”的研究,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更容易过!
四、实验数据别自己硬扛,善用“外援”
在职生泡实验室不现实,但数据又是论文的命根子。怎么办?
合作思维,和全日制博士生组队,你提供行业资源,对方帮忙跑数据,双赢。
借力公司资源,比如做市场调研时,用公司的客户群发问卷,效率翻倍。
外包非核心环节,像数据清洗、基础建模等工作,可以找专业团队处理,但核心分析必须自己把控。
五、心态别崩,完成比完美更重要
见过太多人卡在“完美主义”上,模型要最优、案例要最典型…结果三年又三年。
先搭框架再填肉,把论文目录定好,哪怕某章节写得粗糙,也要保证整体进度。
接受“60分初稿”,好论文都是改出来的,第一稿只要能说清逻辑,细节后续再打磨。
找同路人组队,加几个在职博士群,互相盯进度、吐吐槽,比一个人死磕强得多。
学姐提醒,高校对在职博士的毕业要求其实和全日制一致,不存在“放水”一说。但反过来想,一旦熬过去,这段经历对工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实打实的。手里攥着博士学位证回办公室,那感觉——真香!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