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很多私信问"读个经济学在职博士到底要花多少钱?"今天就给大家掰开揉碎了说清楚。我花了三天时间整理了全国23所高校的最新数据,发现不同院校的学费能差出两室一厅的首付!
先说最实在的:学费构成=基础学费+论文指导费+杂费。以北京某985为例,基础学费12.8万,论文阶段还要交2万指导费,加上教材、考试等杂费,总花费在15万左右。但别急着吓跑,南京某211全程只要8.6万,武汉某重点高校更是只要7.2万。
这里有个坑要提醒:千万别只看官网标价!去年我同事报的上海某校,标价10万,结果每门课要单独买指定教材,光买书就花了8000多。现在很多学校把"企业参访"算成必修环节,每次差旅费都得自掏腰包。
给三个实在建议:
1. 报读前一定要问清是否包含答辩费(多数学校要另交5000-1万)
2. 周末授课的交通食宿费别小看,北京上海每月要多支出2000+
3. 找在读学生打听隐形收费,有些导师会要求参加收费的学术会议
特别说下缴费技巧:中国政法大学可以分三年缴清,首年只要4万;而人民大学要求一次性付清15万。建议手头紧的选分期院校,毕竟现在存银行还有利息呢。
亲情提示大家:今年开始多所院校取消在职博士招生,比如浙江大学就停了经济学方向。想报名的抓紧准备材料,明年政策说不准又要变。记住,早规划早上岸,晚一年可能要多花好几万。
经济学在职博士报考条件详解
想读经济学在职博士,但不知道自己符不符合条件?别急着翻招生简章,先看完这篇接地气的“干货门道”。咱们不整虚的,直接唠点实在的。
第一关:学历是硬杠子
大多数学校要求硕士毕业,这个基本没商量。但这里有个“隐藏细节”:如果你拿的是海外学位,得提前做学历认证,千万别等报名截止前才手忙脚乱。个别院校对同等学力考生开绿灯,比如工作十年以上的企业高管,但得加考两门专业课,难度直接翻倍。
第二关:工作经验要“对路子”
很多朋友以为只要工作满两年就行,其实这里头有讲究。比如你在银行做柜员,和在经济政策研究室写报告,虽然都算经济相关,但后者明显更占优势。有些导师组直接写明“优先招有宏观政策研究经验者”,这就跟相亲要求“本地户口”一样现实。
第三关:科研成果不能“光秃秃”
别以为发过公众号文章就算数!至少得有CN刊号的学术论文,或者参与过省部级课题。有个取巧的办法:跟着硕士导师蹭个课题组成员,比单打独斗发论文容易得多。要是手里有行业调研报告,赶紧找单位盖个红章——这玩意在材料审核时能顶半篇论文用。
第四关:推荐信要找“明白人”
随便找个教授签字可不行。搞区域经济的,最好找参与过政府规划的专家;研究企业方向的,找行业协会负责人比找院士管用。去年有个考生拿着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的推荐信,复试时导师直接问:“你这推荐人上周还跟我开会呢”,这就叫专业对口。
第五关:考试要“两条腿走路”
初试考英语和经济综合是常规操作,但复试才是重头戏。有个考生笔试第一名,面试时被追问“三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变化”,当场卡壳被刷。建议每天吃饭时听半小时财经新闻,比死磕书本管用。
特别注意材料细节
? 工作证明要写明具体岗位职责,别只写“经济师”三个字
? 研究计划别动不动扯“全球经济趋势”,聚焦到具体领域,比如“长三角中小企业融资”
? 单位同意报考证明早准备,有些国企要走三个月审批流程
亲情提示童鞋们儿:不同学校的隐性门槛天差地别。有的看重实务背景,有的偏爱理论功底,千万别拿着同一套材料海投。直接打目标院校研招办电话,有时候老师一句话能省你三个月准备功夫。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