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职博士报名的事,特别是明年要招生的院校信息。我表弟去年踩了坑,没搞清楚招生条件就辞职备考,结果初审都没过。今天就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,特别是下面这三类朋友,建议先看完再决定要不要报名。
第一类:工作不满3年的年轻人
现在大部分院校要求申请人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,像北大经管院去年明确要求带过团队。我认识个95后程序员,工作刚满2年就备考,结果发现连报名资格都没有。建议这类朋友先攒够经验值,期间可以跟着导师做点课题研究。
第二类:以为能"混文凭"的
现在博士毕业率只有35%左右,某双一流高校去年清退了12个超期未毕业的在职博士生。我同事一姐妹每周雷打不动去实验室,连续3年春节都在改论文。真要报考的话,建议提前跟单位协商好工作时间,最好选寒暑假集中授课的院校。
第三类:家庭负担重的
读博期间既要工作又要顾家,我表嫂去年差点抑郁。她孩子刚上小学,自己又要跑外地做实验,说一千,道一万只能申请延期。建议这类朋友优先考虑本地院校,比如北京考生可以看看首师大,上海的选择华师大,这些学校都有灵活的教学安排。
关于学费要特别注意,现在分两种收费模式:
1. 社科类专业普遍8-12万(比如北师大教育学)
2. 理工科12-20万(像中科大的AI方向)
千万别信"“抱过”班",去年曝光的某机构收30万保录,结果卷钱跑路了。
亲情提示下报名时间节点:
? 9月关注院校官网
? 11月准备专家推荐信
? 次年3月笔试面试
现在可以先去目标院校蹭公开课,我就是在清华的在线课堂认识了现在的导师。
在职博士毕业三年后,我的工资翻倍真实经历
白天打工人,晚上读书人
读博那会儿,我在一家中型企业当技术主管。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泡图书馆三小时,周末全耗在实验室。有同事说我这是跟自己过不去,但我知道,那些熬到凌晨改论文的日子,都是给未来铺的路。
记得最清楚的是做项目汇报时,我把博士课题里的数据模型用到了公司产品优化上。老板当场拍板:"这方案比外包团队强!"第二年部门调薪,我的涨幅比同岗位高出了15%。
毕业头一年:别急着跳槽
刚毕业时猎头电话接到手软,但我没贸然行动。跟导师喝酒时他说过:"博士文凭不是通行证,是入场券。"我花了半年时间,把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三个落地项目。年底述职会上,我直接带着数据跟大老板谈条件,底薪当场涨了30%,还拿到了项目分红资格。
第二年的转折点
有猎头开价年薪40万挖我去竞品公司,我拿着offer找直属领导喝茶。不是威胁,是摊牌:"您要是能给我个带团队的机会,我保证半年内把新项目流水做到500万。"结果领导从总部给我申请了特批岗位,头衔变成高级技术经理,手下管着8个人。
第三年的爆发期
这时候我干了两件重要的事:一是把团队带成公司明星部门,二是悄悄注册了行业专利。去年行业展会,有外地企业直接开价买我的技术方案。我跟公司谈成合作分成模式,光这一项每年多收20万。加上基本工资和奖金,总收入妥妥破了50万大关。
给在职读博朋友的建议
1. 别把学历当摆设:每次汇报都是展示专业能力的机会,我习惯随身带个案例本,随时记录工作场景中的学术应用点
2. 时机比冲动重要:拿到文凭别急着跳槽,先在本单位把"博士"的价值榨干
3. 资源要流动起来:我的专利能变现,全靠读博时积累的专家人脉牵线搭桥
4. 工资不是唯一标准:前两年我拒绝过高薪offer,就是看中原单位能给管理岗历练机会
现在每天开车经过母校,还是会想起当年在实验室啃冷包子的日子。办公室新来的小伙子问我秘诀,我就说:"哪有什么开挂人生,不过是把别人刷手机的时间,用来把书本知识揉碎了往现实里摁。"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