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一位粉丝私信:"我2025年拿到博士学位后,想再读个在职博士,这种情况现实吗?"这个问题很有意思,我发现很多高学历群体都有类似困惑。今天就结合最新政策,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个话题。
一、双博士不是传说,但要注意这些
根据教育部2024年最新规定,已取得博士学位者可以报考其他专业的在职博士,但有两个硬性条件:1.需跨一级学科报考;2.需所在单位出具培养证明。比如你是计算机博士,可以报考管理学的在职博士,但不能重复攻读同专业。
二、这三类人最适合读"双博士"
1. 科研单位的复合型人才(比如在研究所既要做技术研发又要带团队)
2. 高校教师需要跨学科教学资质
3. 企业高管需要行业权威背书
北京某985高校招生办王老师透露,他们去年录取的"双博士"考生中,86%来自以上三类群体。
三、“防坑”秘诀:2025年新变化
1. 新增前置审核环节:需提交已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科研成果
2. 部分院校取消周末班,改为"集中授课+线上辅导"模式
3. 学费普遍上涨15%-20%,但奖学金覆盖面扩大
我强调一点:某中部地区211高校已明确2025年起不再接收已获博士学位者报考,选择院校前务必电话确认。
四、“老江湖”的真心话
采访了3位在读"双博士",他们给出实用建议:
优先选择有校企合作项目的院校(可抵部分学分)
提前联系好导师(很多导师不愿带已获博士学位的学生)
重点准备研究计划书(要比硕士答辩的更深入)
个人觉得:
读第二个在职博士不是跟风,关键要看是否真能带来提升。如果只是想要个名头,不如把时间花在现有领域的深耕上。毕竟,真正的专家靠的是实力,不是头衔数量。
相关阅读推荐:
在职博士期间结婚生子,我的时间管理秘籍
1. 先搞清“主线任务”,别被琐事带跑偏
读博、工作、家庭,每件事都重要,但得分清轻重缓急。我当时的策略是:“白天拼效率,晚上抓重点”。
工作时间:把主业做到80分就行,不追求完美。比如上午集中处理紧急任务,下午留出1小时整理读博需要的文献或数据。
学习时间:晚上8点到10点是“黄金2小时”,雷打不动留给论文。手机静音、电脑断网,专注写500字也比刷文献强。
家庭时间:周末必须留半天纯陪家人。哪怕只是带孩子去公园,或者和配偶一起做饭,都能让关系“回血”。
2. 碎片时间不是“边角料”,而是宝藏
很多人觉得“每天忙到脚不沾地”,其实时间就像海绵——挤一挤总能变形。
通勤时间:地铁上听学术播客、改论文语法错误,甚至用手机APP整理参考文献。
育儿间隙:孩子午睡时,赶紧翻20分钟专业书;喂奶或哄睡时,用语音备忘录记录论文灵感。
家务时间:扫地拖地时脑子别闲着,反复琢磨研究框架的逻辑漏洞。
3. 学会“外包”,别当孤胆英雄
“既要又要还要”的结果往往是累垮自己。有些事真不用亲力亲为:
家务:每周请一次保洁,或者和配偶分工。比如我负责做饭,他负责洗碗;
学术辅助:查数据、排版这些耗时的活儿,可以找靠谱的师弟师妹帮忙(当然得适当请客答谢);
带娃支持:和父母沟通好“救援机制”,比如考试前一周请他们帮忙照顾孩子。
4. 降低预期,接受“60分生活”
读博期间的生活注定没法“光鲜亮丽”。我经常调侃自己:“头发可以乱,数据不能错。”
家里乱点没关系:玩具堆在客厅?只要不绊倒人就行,等周末再统一收拾;
社交精简:无效聚会一律推掉,但每月一定和导师或同门吃顿饭,保持学术人脉;
允许自己偷懒:实在太累时,可以看一集综艺放松,但定好闹钟——说好30分钟就绝不拖延。
5. 把配偶变成“队友”,而不是观众
婚姻里最怕“一个忙到飞起,另一个觉得被冷落”。我们的解决办法是:“透明化需求+共同目标”。
每周日晚饭后开20分钟“家庭小会”,同步彼此下周的重要安排(比如我周二要答辩,他周三出差);
把读博进度可视化:比如在客厅挂块白板,写上论文截止日期,让全家都知道“妈妈这月要冲刺”;
偶尔给配偶“派任务”:比如让他帮忙查两篇文献,或者带孩子去游乐场腾出半天写作时间。
6. 身体和情绪才是终极生产力
熬夜硬扛只会恶性循环。我的底线是:“再忙也要保证5小时睡眠+10分钟放空”。
早晨喝豆浆时发呆5分钟,晚上睡前泡脚听轻音乐;
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(比如写完一章论文),就奖励自己一个小礼物——一支新口红,或者全家吃顿火锅;
情绪崩溃时绝不硬撑,找闺蜜吐槽半小时,或者干脆蒙头睡一觉。
说一千,道一万说句大实话:时间管理没有标准答案,适合自己的才是王道。有人适合早起,有人擅长熬夜;有人需要严格计划,有人喜欢灵活调整。关键是把读博、家庭、工作这三件事拧成一股绳——毕竟,过日子嘛,拼的就是个“心态稳,手脚勤”。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