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很多私信问山东师范大学在职博士报考的事,作为在山师大带过5届在职博士班的老师,今天说点掏心窝子的话。我发现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报考要求都没搞清楚,就急着准备材料,结果白忙活一场。下面这3类人我劝你趁早放弃:
第一类:以为随便混混就能毕业的。去年有个开公司的老板,以为交点学费就能拿证,结果开题报告被毙了3次,现在还在补数据。山师大每年淘汰率稳定在15%左右,周末上课要刷脸签到,寒暑假还要做田野调查,没这个心理准备的真别来。
第二类:工作忙到天天加班的。我们学院有个银行中层干部,连续2学期缺课超3次直接被退学。在职博士课程集中在周五晚+周六全天,寒暑假还有集中授课,去年新增了线上考勤系统,代签到根本行不通。
第三类:经济压力大的。别看学费写着8万/3年,实际花费远不止这些:教材费每年800-1200元,省内调研差旅费平均3000元/年,论文送审费8000元起步。去年有个学员为了买实验数据,自掏腰包花了2万多。
给准备报考的朋友3条实在建议:1.提前联系导师,最好带着研究计划书去办公室面谈,别只发邮件;2.单位开同意报考证明时,一定要注明"同意脱产学习时间",去年有人因为这个被卡;3.英语考试现在可以用雅思6.0或托福85分替代,比考统考英语简单得多。
亲情提示下:今年开始实行新规,开题答辩未通过者直接转入下届培养,这意味着最快也要4年才能毕业。报考前务必考虑清楚时间成本,特别是35岁以上的朋友,要算好拿证时间和职称评审的匹配度。
山师大在职博士毕业到底有多难?
一、毕业要求:标准明明白白,但做到不容易
山师大对在职博士的毕业要求,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:课程学分修满、发表符合规定的学术论文、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。听起来简单,但每一项都能让人脱层皮。
先说课程学分。在职博士平时要上班,周末或晚上上课是常态。山师大的课程安排不算松散,专业核心课加选修课,两年内必须修完。有些老师要求严格,作业量能占到休息时间的一半,稍微摸个鱼就可能跟不上进度。
论文发表是硬指标。理工科要求在SCI或EI收录的期刊上发文章,文科至少得是北大核心或南大核心期刊。现在核心期刊版面紧张,审稿周期动不动半年起步,还得排队等刊发。有人论文质量过关,但卡在“排队等发表”上,对了被迫延毕。
二、时间精力:上班族最大的敌人
在职读博的人,哪个不是白天上班、晚上熬夜搞学术?山师大的在职博士里,中小学老师、事业单位职员占了大头。有人为了赶论文,凌晨四点爬起来写稿,第二天还得正常上班;也有人周末泡在图书馆,家里孩子都顾不上管。
一位已经毕业的学长说:“那三年,我把所有假期都用在查资料、跑调研上。过年期间别人走亲戚,我在家改论文。导师临时通知修改意见,半夜也得爬起来处理?!?说白了,没点“拼命三郎”的劲头,时间根本掰扯不开。
三、毕业论文:从开题到答辩,一关更比一关难
毕业论文是在职博士最大的“拦路虎”。山师大对博士论文的审核,这几年越来越严格??獗ǜ婢偷梅锤葱薷模械牡际χ苯哟蚧厝谋?,光确定研究方向就得耗掉小半年。
写论文阶段更考验人。文科生要跑田野调查,理科生得做实验攒数据。有位教育学的在职博士为了收集一线教学案例,联系了十几所学校,光是协调时间就磨破嘴皮。答辩环节同样不轻松,外校专家盲审、预答辩、正式答辩层层筛选。有人论文内容没问题,却因为答辩时紧张卡壳,被要求“回去再练练表达”。
四、导师态度:严格是真严格,负责也是真负责
山师大的导师们有个共同特点:对学术要求绝不放松。一位带过在职博士的教授直言:“不管是在职还是脱产,博士论文的质量标准都一样?!?有的导师每周固定时间开组会,在职生哪怕请假也得线上参加;改论文时连标点符号错误都会圈出来。
但导师们的严格反而帮了大忙。一位已经毕业的高校教师提到:“我导儿把我论文框架推翻了两次,当时觉得崩溃,后来才发现结构理顺了,后续写起来反而快。”
五、“懂行的人”实话:难,但并非高不可攀
和全日制博士比,山师大在职博士的毕业率确实低一些。但难归难,每年还是有人能按时“上岸”。关键得做好三件事:
1. 提前规划时间: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倒排工期,课程、论文、工作穿插安排,避免后期手忙脚乱。
2. 主动和导师沟通:别等导师找你,定期汇报进度,遇到问题赶紧求助。
3. 抓大放小:核心期刊论文、毕业论文是重点,其他事务性工作适当简化。
说一千,道一万说句实在话:山师大在职博士的难度,一半来自学术标准,一半来自自身的精力分配。能咬牙坚持下来的,多半早就练出了“时间管理大师”的本事。
推荐阅读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