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约100元一晚-全国空降约茶品茶,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,51龙凤茶楼论坛网北京

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
当前位置: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> 报名条件 > 报考常识

北大哲学在职博士招生,这四类人千万别跟风报名

发布时间:2025-04-29 12:26:59 来源: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
分享到:

北大哲学在职博士的报考情况,发现很多人连基础报名条件都没搞明白就急着准备材料。作为“老江湖”,今天就跟童鞋们儿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。

先说今年最大的变化:北大哲学系从2024年开始实施材料预审制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得先在网上提交完整的学术成果清单和工作履历,通过初审才能进入正式报名环节。我认识个在中学教政治的老师,去年准备了三个月,结果在预审阶段就被刷下来了,原因就是工作经历和哲学关联度不够。

再说说哪些人最容易踩坑:

1. 工作不满五年的年轻人(硬性要求必须工作五年以上)

2. 想混学历的企业高管(现在面试会专门问具体研究计划)

3. 跨专业报考没准备的(至少要发表过1篇相关领域论文)

4. 以为考试简单的(专业课笔试淘汰率去年是43%)

备考建议就三条干货:

第一,提前联系导师不能少。但别群发邮件,最好带着具体的研究设想去约见面,今年有考生就因为研究方向和导师课题组不匹配被婉拒。

第二,工作证明要开详细。有个在医院工作的朋友,明明从事医学伦理研究,但单位证明只写了"行政岗",差点被误判。

第三,推荐信别找大牛凑数。去年录取的考生里,有两个人的推荐人都是实实在在带过他们项目的副教授。

常见问题整理:

Q:学费还是8万/年吗?

A:今年涨到9.2万了,分两次交清

Q:上课时间怎么安排?

A:每月集中4天(包含周末)

Q:有没有考前辅导班?

A:北大官方明确声明从未举办任何辅导班,小心被骗

要是这些信息对你有用,建议把官网的《2024年在职博士招生细则》打印出来逐条对照。学姐提醒下,9月30号是材料预审截止日,千万别卡着说一千,道一万几天上传,系统崩??刹皇悄肿磐娴?。

2024北大哲学在职博士招生,这四类人千万别跟风报名

北大哲学在职博士历年面试真题整理

一、专业基础:别小看“老问题”

北大哲学系特别重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深度。比如导师可能会直接问:“谈谈你对《道德经》中‘道法自然’的理解,如何评价它在当代社会的意义?” 这类问题看似基础,但想答出层次,得结合具体章节甚至不同注本的观点对比。

再比如西方哲学方向,曾有考生被问到:“康德的‘物自体’概念是否解决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矛盾?” 这时候千万别只背定义,得联系《纯粹理性批判》的论证结构,甚至点出后世哲学家(比如黑格尔)的批评视角。

备考建议:多翻原著,尤其是北大老师常研究的版本(比如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、海德格尔《存在与时间》等),答题时带出几句原文,立马显功底。

二、中西对比:导师最爱“跨界考”

北大哲学系的一大特色就是强调中西哲学的对话能力。面试中常出现这样的题目:“王阳明‘心即理’与黑格尔‘绝对精神’有何异同?” 或者更具体的:“如何用庄子思想回应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批判?”

这类题考的是真功夫——光知道两边理论不够,得找到可比性的逻辑支点。比如比较“心即理”和“绝对精神”,可以从主体性、实践指向、形而上学构建方式等角度切入。

别上当提示:千万别硬扯“东方比西方高明”或者反过来,客观分析两者的语境差异才是关键。

三、现实关联:哲学不能“飘着”

这几年面试题越来越注重哲学与现实问题的结合。比如有考生被问到:“元宇宙概念火爆,从存在论角度谈谈虚拟身份对人的影响。” 或者更接地气的:“用儒家伦理分析当代家庭代际矛盾?!?/b>

这类题想答漂亮,得做到两点:一是快速定位到核心哲学概念(比如“自我同一性”“礼与仁”),二是结合具体社会现象举例,避免空谈理论。

实用技巧:平时多关注热点新闻,想想哪些哲学框架能解释这些现象。比如“躺平”现象可以用尼采的“末人”理论或庄子“无为”思想切入,但得注意别生搬硬套。

四、个性化追问:你有几斤几两?

除了常规问题,导师常根据考生的研究方向随机追问。比如研究宋明理学的同学被问到:“如果朱熹和王夫之辩论‘格物致知’,你支持哪一方?为什么?” 搞分析哲学的可能遇到:“蒯因对‘经验论两个教条’的批判是否彻底?”

这时候千万别慌,实在没把握的问题可以坦诚“目前了解有限”,但一定要补充自己的思考路径,比如:“我暂时没深入研究王夫之的观点,但从朱熹的立场看,可能会这样回应……”

重要提醒:北大老师特别看重学术诚实度,不懂装懂比答错更扣分。

五、冷门考点:这些题你可能想不到

偶尔会出现些“剑走偏锋”的题目,比如:“《论语》里‘子不语怪力乱神’,如果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怎么解释?” 或者“给没学过哲学的中学生讲清楚‘休谟问题’,你会怎么举例?”

这类题其实在考两件事:一是知识迁移能力,二是化繁为简的表达功力。答这类题不妨带点创意,比如用“天气预报”类比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质疑——就算过去100天都下雨,也不能绝对断定第101天必然下雨。

说一千,道一万说句实在话,北大哲学系的面试没有标准答案,导师更在意你怎么思考,而不是复述教材。多练逻辑表达,少堆专业术语,有时候用生活例子把道理讲透,反而比掉书袋更能让人眼前一亮。

推荐阅读:

  • 报名条件
  • 报考指南

Copyright?2020-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.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-1